王玲(1970—),女,汉族,山东诸城人。199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,获教育学学士学位,2006年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,现为潍坊学院k1体育app下载副教授。山东省心理学会和社会心理学会会员。
主要研究领域
基础心理学,发展与教育心理学,心理健康教育等。
主授课程
普通心理学、发展心理学、人格心理学、教育学、心理卫生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课程。
主要科研成果
论文
[1]建构主义视觉下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,教育探索,2011年第9期
[2]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劣势,教育与职业,2011年第26期
[3]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,当代教育科学,2011年第2期
[4]不同应对方式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,潍坊学院学报,2011年第3期
[5]简谈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,潍坊学院学报,2011年第1期
[6]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,潍坊学院学报,2010年第6期
[7]浅议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,潍坊学院学报,2010年第3期
[8]从人本主义看儿童个性的培养,岱宗学刊,2006年第2期
[9]潍坊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,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,2011年5月,1/1
[10]3-6岁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调查分析,潍坊学院学报,2012年第3期
[11]高职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,教育与职业,2013年第2期
[12]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,中国成人教育,2013年第10期
[13]论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,教育与职业,2014年第12期
[14]大学生感戴现状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,潍坊学院学报,2014年第5期。
教材
[1]《心理学》 4/4 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5年9月第一版
[2]《心理学教程》,第二副主编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年8月第一版
[3]《教育学》,参编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
[4]《旅游心理学》,第二副主编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,2015年3月
教科研
[1]主持高中生幸福感状况调查研究,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,1/5,2010年10月
[2]主持书法练习对塑造儿童优良个性的作用研究,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,1/5,2011年7月
[3]主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探析及对策,2012年度省级星火计划,山东省科学技术厅,1/5,2012年9月
[4]主持山东省农村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构,潍坊市2012科学技术发展计划,潍坊市科技局,1/5,2012年6月
[5]主持90后大学生感戴现状研究:问题及对策,潍坊市2012科学技术发展计划(软科学部分),潍坊市科技局,1/5,2012年7月
[6]主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研究,潍坊市社科联,1/5,2012年9月
[7]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,山东省软科学,第二位,2012年5月
[8]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应用,山东省星火项目,第四位,2012年5月
[9]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压力研究,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,第四位。
[10]基于动机需求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改革实验研究,山东省教育厅,2015年5月
[11]教研立项:新课程背景下《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》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证研究,潍坊学院,2/5,12/2007—12/2009
[12]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-心理学,4/5,山东省教育厅,2005年12月
[13]成教特色课程《心理学》,潍坊学院,山东省教育厅,3/5,2013年11月,
[14]《心理学原理与应用》精品课程,3/5,潍坊学院,山东省教育厅,2014年5月
获奖
[1]《心理学》(教材),潍坊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,4/4,2004年12月
[2]《心理学》(著作),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, 2007年7月
[3]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,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3/4, 2009年8月
[4]中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、类型及对策研究,潍坊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,5/5, 2010年11月
[5]《心理学教程》(教材)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,山东省教育厅,第三位,2011年12月
[6]论文《潍坊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》,获2012年度潍坊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贰等奖,2012年6月
[7]论文《浅议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》,获潍坊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,2012年8月
[8]论文《不同自尊水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》获第八届全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壹等奖,1/1,山东心理学会,2008年12月
[9]论文《从人本主义看儿童个性的培养》获第六届全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壹等奖,1/1,山东心理学会,2005年12月
[10]论文《浅议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》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,1/1,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,2010年7月